电信学部本科生多次问鼎国际顶级期刊

在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本科生秦瑶的论文被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CVPR)录用之后,前不久,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2011级本科生李爽的论文“Adaptive Metric Learning for Saliency Detection”被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主办的著名期刊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TIP)发表。

TIP由IEEE 信号处理协会主办,是图像处理及计算机视觉领域公认的No.1期刊,侧重于图像处理的前沿理论与方法,与PAMI,IJCV一起被称作图像处理及视觉计算的“三大王牌”。TIP对收录论文的理论性、前沿性以及创新性具有极高的要求,每篇文章至少要经过三次严格审查,审稿周期长达一年左右。本科生的论文可以被收录其中,这不仅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都是非常少见的。李爽这篇论文的研究内容是视觉显著性分析,即在测试图像中找到最不同或者最重要的区域,并将其按照物体边界完整分割出来。该论文提出了一个新颖的度量学习方法,在多个数据库上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电信学部本科生论文频受国际顶级期刊青睐

其实,这并不是我校本科生第一次叩开TIP的大门。电信学部2010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庄博涵的论文也曾被该期刊发表,他的论文“Visual tracking via discriminative sparse similarity map”通过构建多任务逆稀疏编码模型和加速近似梯度下降优化算法提出鲁棒有效的跟踪方法,该文章创新性地提出了多任务逆稀疏表示模型,引入拉普拉斯项确保相似候选对应的稀疏编码的相近性,并且基于模型提出了加速近似梯度的优化算法得到最优解。作为一名本科生,能将研究做到如此深入,在国内外都是难得一见的。

两位学生的指导教师都是我校信息与通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卢湖川,卢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已在国际顶级期刊TIP上发表论文10篇,在电信学科排名第一的国际顶级会议CVPR上发表论文12篇。在带领学生进行科研的过程中,卢教授给予了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每次学生有了新的想法来找他,他总会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与学生交流讨论,并以敏锐的科研眼光发现学生的不足,提出修改意见。李爽在谈到老师的帮助时,这样说到:“卢老师为我提供了悉心的指导和很多与外界合作的机会,没有他的帮助,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

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

我校本科生学术论文为何多次受到国际顶级期刊的垂青,如果我们深入地了解两名同学的科研过程,就不难找出答案。

李爽大二进入卢老师的教研室,跟随卢老师和教研室的研究生学长们一块开始进行学术研究。到了大三,她逐渐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图像识别,并开始阅读大量外文文献,着手撰写自己的论文。然而科研的道路从来不是一马平川,在研究的前期,由于理论分析不足,导致实验的结果一直不好,她尝试了各种参数和不同的方法都没有效果。但是在看其他论文期间,她发现了算法的问题,从头分析了一遍,将原来基于区域的部分换为区域与超像素相结合,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后来在卢老师的帮助下,进一步改进了算法,经过六个月努力,终于完成了一篇国际顶尖期刊的论文。李爽在讲述自己的科研过程时这样说:“大三一年,我每天的节奏都是早七点到凌晨一点,没有一天懈怠,五一十一从来没有出去玩过。”目前,李爽的另外一篇论文也已经投到国际计算机视觉大会(ICCV),在审核中,该会议是计算机视觉方向的三大顶级会议之一,通常每两年召开一次。此外,李爽在卢老师的带领下与著名美国公司Adobe合作,每两周一次全英文的Internet视频会议,对李爽的成长帮助很大,这篇论文也是在Adobe公司三名科学家的共同指导下完成的。

庄博涵是一名目标明确、勤奋努力的优秀学生。他认为,本科期间时间是最为宝贵的,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持之以恒的围绕着一个明智且一贯的目标奋斗。“我每5年便会规划一次目标,所以我大学4年期间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出国深造。大学里我从来没有好好休息过一个假期。在大一时,我开始参加电信学部的创新实践基地,对电路制作与设计有了亲身的体会。同时寒暑假努力准备GRE和TOEFL考试,大二初便通过了GRE考试。”庄博涵出色的规划和执行能力让人佩服,正是因为大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庄博涵进入大二便有了充足的时间进行科研,他努力提升自己的编程能力,自学了Python, C++,matlab, opencv, Verilog等语言,并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基于FPGA的视频监控,通过自主学习verilog语言和嵌入式的相关知识,经过艰苦调试,成功设计出能够实时监控的嵌入式系统。在课业繁重的大三,庄博涵依然坚持奋战在科研一线,每天背着笨重的书包和电脑包往返于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在理论研究方面,他研读了sparse representation方面的大量论文,参加每周的组会并且积极的和卢老师进行讨论,开始撰写论文。通过编写大量的代码进行测试和实验,同时进行严谨的公式推导和理论分析,经过了长达数个月的努力,一个成熟的tracking模型便诞生了。有了模型之后,他凭借查找文献和扎实的理论基本功,经过反复的修改,在大三下将论文投稿给TIP并被录用。

科创精英前程似锦

目前,庄博涵正就读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他在入学时获得了阿德莱德大学全额奖学金和Australian Centre for Robotic Vision奖学金,现在从事Deep learning, machine learning and computer vision领域的研究。李爽已经提前被香港中文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攻读博士学位,所从导师是世界知名的王晓刚教授,博士毕业于麻省理工大学,是2011年国际计算机视觉大会(ICCV)的会议领域主席,并在2011年获得杰出青年研究员奖,2012年获得香港RGC职业生涯早期奖,已在TPAMI、IJCV、CVPR、ICCV、ECCV、NIPS等国际顶级杂志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相关工作被引用次数超过5000次,为世界深度学习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电信学部本科生接连在国际一流水平会议以及期刊发表文章,是电信学部多年来扎实开展工作的成果体现,是专业教师悉心指导和学生刻苦努力的结晶。学部积极搭建学生与专业教师的交流平台,在实行普惠教育的同时,针对具有科研热情和能力的学生集中进行精英培养,提供担任科研助手的机会,使科创精英尽早选定研究方向,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取得优异成绩。未来,电信学部将继续加强普惠教育和精英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越来越多的科技精英,使他们在学术科研道路上获得佳绩。